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我校师生多渠道、多方式第一时间收听收看两会盛况,聆听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学习两会精神,持续关注两会动态,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党委书记来俊军: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令人倍感振奋、信心满怀!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求真务实、催人奋进。报告指出,要“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任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深切期待,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香港金龙网站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新要求,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四高四争先”工作要求和市委“两融五城四跃升”总体部署,将学校发展深度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大局,以新一轮国家级“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聚焦“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新导向,持续夯实“五金”新基建,不断优化调整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更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精准服务好、支撑好河南和许昌产业转型升级,以务实行动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院长张建伟:在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令人瞩目,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并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行动计划,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这标志着我们国家正加快步伐从一个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这一战略决策充分展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深远的战略规划。面对未来,我们必须向改革要动力,依靠创新来谋求发展,通过实干来开启新的发展局面。我们要以“稳妥积极”的态度,推动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的落地和实施。同时,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统领,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新一轮“双高计划”的申报和建设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以群建院”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改革,解放思想,提高标准,精准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落实河南省委“四高四争先”发展战略上不断探索,在积极融入许昌市“两融五城四跃升”发展目标上持续发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
教务处处长刘青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任务,明确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强调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同时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部署,就是要锚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此,我们要以“新双高”建设为牵引,在深化产教融合上不断创新破题,加快学校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紧密对接河南“7+28+N”产业链群和许昌“两融五城四跃升”总体规划,提升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支撑力;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不断创新破题,持续打造“五金”标志性成果,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筑牢学校发展的四梁八柱;在数字化转型上不断创新破题,聚焦AI赋能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科研外事处处长李娜:近期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热议。作为科研外事工作者,我对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尤为关注,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打算。一是关于科技创新。两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将为科研工作注入强大动力。政府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基础设施体系,这对学校是重大的利好消息。下一步,科研外事处将采取各种措施、方法,以省、市、校三级科研平台为载体,积极鼓励引导教师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要围绕智能电力装备、再生金属、硅碳新材料等许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展开研究,争取取得更多科研成果,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二是关于国际交流。两会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这方面科研外事处责无旁贷。2025年学校将以河南省首批“大河工坊”“香港金龙网站·埃塞俄比亚曹魏学院”“安中工程技术学院”项目建设为依托,积极输出标准、资源、装备,推动产学研用,推进数字赋能,强化人文交流。
质量监控处处长佟军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河南省唯一被推荐为“新双高”建设学校的市属院校,我们应主动对接产业升级、技术变革和社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匹配。在许昌市“两融五城四跃升”总体谋划指引下,我们应立足“新双高”建设目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一要深化产教融合“共同体”,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围绕许昌“633”工业体系,重点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大数据等专业群,与远东传动等300余家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标准。依托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开展“数字孪生AI+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二要强化教育适应性“驱动力”,提升育人质量效能。岗课赛证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实时对接。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选派教师赴企业实践,引进行业专家授课,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同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中心主任王俊洋:全国两会于北京胜利召开,深入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后,深感振奋人心、激励前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我国现代制造业70%的人才来自职业教育培养。这一数据有力地凸显了职业教育在支撑现代产业体系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更为我们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与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中的战略意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切入点,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明晰了方向。当前,我校正处于“新双高”建设和建本工作的关键阶段,在此重要时刻,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有机衔接,培养契合国家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展望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域联合体和行业共同体的平台优势,全面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的专业能力,着力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不懈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实现更为深入的融合,为我市达成“两融五城四跃升”的发展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腾: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字字铿锵,句句深情。它谈发展,谈民生,谈创新,谈未来,既有宏图伟略,又有细致关怀。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深刻感受到,这份报告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蓝图,更是思政课堂的鲜活教材。它告诉我们,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共同富裕是人民的期盼,科技创新是民族的希望。这些理念,正是思政课需要传递的核心价值。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塑造。我们要用两会精神点燃学生的理想之光,让他们懂得,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用两会精神激发学生的奋斗之志,让他们明白,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人生的意义在于担当。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中心,用智慧点燃希望,用情怀滋养心灵,用行动书写担当。让我们携手同行,在思政课的讲台上,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黄婧:全国两会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阶段召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内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将把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第二轮“双高”建设,以“五金”建设为抓手,推动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探索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切实服务好、支撑好许昌电力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从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培养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深厚爱国情怀和崇高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奋力答好“教育强国,职教何为”的时代课题。
财经学院院长宋沛军: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对于如何落实,在我看来,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关键。要主动对接地方,引导政校行企共建产教融合“大平台”。当前,许昌市提出了“两融五城四跃升”总体部署。财经学院将紧密围绕这一总体谋划,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设置、数智赋能、服务下沉和加强应用研究等多种途径,为许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当前,正值我校新一轮“双高”建设和建本工作的冲刺期,也是学校亮特色和提质量的关键期,更是学校“上层次和起高峰”的重要窗口期。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锚定目标,扛稳责任,踏实干事,为许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实现“两融五城四跃升”中作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新平:全国两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路线图,更是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将全国两会精神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好“大思政课”思政育人、实践育人的显著优势。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画好大中小学“同心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用“接地气”的语言,讲“有温度”的故事,让两会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携手同行,在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艺术设计学院团总支书记闫磊: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令人振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教师,我对今年全国两会的教育话题特别关注,通过学习两会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事业更美好的前景。接下来,我将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教育初心使命,用心用情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满意的教育服务,与他们同向同行、共同成长,努力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为他们的健康发展赋能护航;更加注重思想引领,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家国情怀、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243班学生郝冰涛:今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诸多政策与议题关乎国家发展,更与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未来息息相关,令我深受鼓舞。两会中提到,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是关键。学校一直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使我们能接触到实际生产场景。企业参与课程开发,让所学更贴合市场需求。比如在汽车制造领域,代表委员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建言献策,与我们专业紧密相连。这将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先进技术,为投身相关产业做准备。而且,代表们提出拓宽技能提升渠道,这为我们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我将在学校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未来为国家制造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